人民需要長治久安的政治體制、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

【記者曾采瑄台北報導】洪鈞培文教基金會3月17日邀請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委員主講『立法效能・全民效法』王前院長以其多年從政與擔任立法委員及立法院院長的豐富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民眾獲益良多。
兩岸陷入膠著、低薪、物價高漲等經濟問題正視台灣現今的困境,如何突破、如何能夠讓人民真正幸福,視當前直證者所應關注的真正問題。
立法院兩岸事務因應對策小組早在2000年12月7日成立,2005年3月4日復經朝野協商通過小組成員,但成立以來諸多因素令其停擺。 王金平說,如今民進黨已經完全執政,應開始運作並發揮兩岸事務因應對策小組功能,目前像是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惠台31項措施等兩岸問題,亟待解決。
有關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王金平指出,該案共有6版本,自去年3月23日在委員會審議後,至今未出委,希望不要再拖延。
針對大陸提出惠台31項措施,王金平認為,內容涵蓋金融、就業、教育、醫療、影視等鍋個領域,不僅將與台資企業與個人和大陸同等待遇,「範圍之廣更是前所未見」。王金平說,可以預期大陸的拋出惠台措施,會讓民進黨政府疲於奔命,因這些措施的實踐,都對準了台灣民眾切身的問題,且多數不須經手台灣政府。
他認為,在利之所趨下,這些措施將可能產生台灣內部的矛盾,添加政治社會的不安。因此立院兩岸事務因應小組應正式運作,督促行政部門審慎因應。
提及兩岸議題,王金平認為,若不侷限於黨派之見,「兩岸一家親」的主張與他提倡「認宗愛台、漢魂台魄」的理念,似乎可打破當前兩岸困局,找到可發展的方向、可實踐的道路。
王金平指出,他在上次總質詢提到「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與大陸之間有相同血緣、言語、宗教、文化。做人要慎終追遠,我們不會因為政治原因而不認祖歸宗。認祖歸宗讓我們減少彼此間的歧異,放大彼此的同,縮小相互的異,衝突對立自然會大大的降低。有利於朝野的和諧,社會的團結」、「血緣認宗是兩岸的臍帶,中華文化是兩岸交流融合的橋樑」。
「兩岸一家親」的主張,雖遭到民進黨基本支持者的反彈,但王金平指出,2月底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卻顯示,雖有33.4%不贊成,但有51.7%逾半數的民眾贊成,且取得跨年齡層、跨省籍的多數支持。其中獲得35至60歲間,中壯年齡層絕大多數的贊同。
王金平說,他當然清楚,統獨、藍綠、世代、族群糾葛紛爭下的台灣,難有一錘定音、大家都滿意的兩岸政策。但他與台灣各階層廣泛交換意見,大多數人認為,「兩岸一家親」,有可能是當前兩岸關係下,較可被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王金平強調,兩岸硬碰硬的衝突,既非必要的選擇,也非必然的發展。只有真誠面對現實,實事求是才有解決困境的方案。否則再多的口號、聲明,對人民而言,都因不切實際而無感、冷感,甚至反感。
近年來,多數人對台灣下一步怎麼走,感到既憂慮又徬徨。台灣應該往何處去?王金平說,只要不受制於「我執」的意識形態,不侷限於既有的框架,也不要簡化為或統或獨的選擇題。以全球情勢、兩岸實力,實事求是面對真相為基礎,不受限於既有的思維,解放思想,思考各種可能,才有機會,以最低的代價,最可行的方案,確保台灣人民最大的利益。
政治是一種妥協的藝術,政治情勢每天在變,有不同意識形態相當正常,但王金平相信,要認清大原則沒變,只是行事上有分別,有意見和問題,可以相互坐下來交換論述和表現理性,使選民知道,投票給民意代表是可以為他們真正辦事;同時,相互協商的過程可了解與體諒彼此立場,達成大家可接受的政策方向,產生共識。
王金平沉痛的說,再多、再精的算計,也解決不了憲政運作的困局,更解決不了當前兩岸的困局。唯有傾聽到人民的心聲,以民為本,以民為主,落實人民的意願,才有長治久安的憲政體制,才有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
遺憾的是,現況下,追求獨立的人很焦慮,認為再不賭一把、衝一下,未來獨立的機會不大。期待統一的朋友,也很憂心,若是放任獨立的言行持續渲染之下,台灣前途難測。双方已因極度焦慮憂心,逐漸呈現脫序的言行,社會正在加深對立、持續割裂中。
不受統獨侷限的多數人,面對兩岸差距繼續擴大,大陸對台灣的壓力和吸力也持續增加,憂心台灣的優勢不再。如今兩岸冷對抗,更是兩岸和平穩定的變數,更加深台灣人民的憂慮。 根據媒體民調顯示,不滿意蔡總統處理兩岸關係表現的人,由2016年的四成八,一年後增長為五成六。今年元月底,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人民對蔡總統的兩岸政策,由2016年8月,51%的滿意度、39.7% 的不滿意度,到今年元月份逆轉,滿意度為30.8%、不滿意度59.6%。兩年不到,滿意度跌了20.6%,不滿意度提高了30%。民進黨政府必須要面對,高達60%民眾不滿意的現實。同一份媒體的民調又顯示,40%的人願赴大陸就業,38%的人願意讓孩子去大陸唸書,是8年來的新高,而且比例正在上升中。
政治上,人民感受到來自大陸日益增強的壓力,政府似乎無力回應。生活上,面對個人的生涯規劃,各階層,不論父母、年青人、企業家、中產階級等等,相當多的人,感受到大陸強大的拉力,正面臨選擇的焦慮。

兩岸硬碰硬的衝突,既非必要的選擇,也非必然的發展。只有真誠面對現實,實事求是才有解決困境的方案。否則再多的口號、聲明,對人民而言,都因不切實際而無感、冷感,甚至反感。
另方面,針對近來衛生紙掀起搶購熱潮、4月電價上漲、蔬果農產滯銷等價格波動問題。王金平認為,反映出政府的遲鈍與無能,更傷害了廣大消費者與生產者,呼籲立院應盡速成立「物價問題調閱委員會」,盡速找出物價上漲的癥結所在,並監督政府適當處理。
王金平最後說,如果溝通最後仍無法解決歧見,最後不得已才訴諸表決,才能要求服從多數,而非以「絕對優勢席次、少數意見綁架」表決壓抑反對勢力,這是曲解多數尊重少數的真諦。連任四屆立院院長,從打鬧場面、藍綠分別占據主席台、杯葛癱瘓整個議事流程,到今天「較斯文」的議會,王金平領悟出的政治心法,無人能出其右。
小檔案: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委員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曾任立法院院長、副院長、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等職,現任立法委員、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DSC_8320

用數位保存文化 項潔談數位資料庫建立

【記者曾采瑄台北報導】洋洋灑灑的學經歷,還不足以表達項潔教授與眾不同之處。他不崇尚當紅題目,回台後起草當時無人問津的數位典藏,帶動後續國科會與各大學投入研究,更在台灣首創數位人文中心,令澳洲相關政府單位都折服,特前來取經。教授堅信「問題的思考是最重要的開始」,並將此原則運用在台大出版中心的經營。因為習慣走一條不平凡的路,塑造他成為帶動台灣高等教育各種創新風潮的先驅。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3月17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項潔教授主講『數位人文・開創未來』,項潔教授以豐富的教學、研究與服務經驗啟迪數位人文的未來視野,民眾獲益良多。
數位博物館計畫後來擴展成數位典藏,又轉化為數位人文計畫,2007年台大成立數位典藏研究中心(今數位人文研究中心)。項潔教授對歷史有興趣,擔任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至今,他與學生已完成許多經典文獻、史料的資料庫,項潔教授自豪的說:「我們的數位典藏系統可以說全世界最好的,不用一直想學習歐美,真的最好的就在台灣了。」教授指出,許多國家做數典的研究人員還到台灣取經,甚至澳洲數位中心學會請項潔教授說服官員數位人文的重要性,可見台灣的數位典藏實力國際間有目共睹。
他說,類書為中國古代學者經過有系統的整理經籍,編撰成為類書,成為進行治學的傳統。類書由於便於查閱,且又保存了許多已經亡佚的古書的內容,因此,類書成為古代工具書的一種,在科舉制度實施以後,類書成為了讀書人的一種捷徑,對於知識的傳播和文化發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
項教授以幽默風趣的口吻,說明若將古代的類書比喻成現代的Google搜尋引擎,類書將當時後的知識作了有系統的整理。項教授指出,他的團隊的研究主軸就是以資訊系統為工具,針對將中國古代典籍,透過目前的資訊技術與方法,將古代類書當中所整理出來的知識發展出系統工具,透過這樣子的知識系統來瞭解當時候的知識發展歷程,提供給人文學者當作研究的工具,除了提升人文社會科學更加的研究視角外,更能加速研究的腳步。
透過資訊科技與運用數位資料,能夠提供從事人文研究的學者更好的工具與思考的角度,對於中國5千多年文化的研究相當有意義。
回顧早先的數位典藏工作,項潔教授語帶微笑地說,由於他不用功、不太念書,所以不太參考別人怎麼做,便自行思考該怎麼做。正巧因為沒有參考別人的路,故能擺脫前人的窠臼,走出一條新路。
項潔教授目前身兼台大出版中心的主任,當初接下這個位置時,他有種強烈的感受──繁體學術出版地位岌岌可危。繁體字全世界只剩台灣與香港合計起來三千多萬人使用,使用人口雖比許多瀕臨絕種的語言多,但由於繁體受到13億人使用的簡體字威脅,華人區的作者往往捨棄市場小的繁體,改出版簡體版書籍,項潔教授認為如何提供繁體出版產業一線生機,大學應該擔當起這重責大任,並理當以資源豐厚的台灣大學作為領頭羊,帶動他校加入行列。於是在想清楚問題後,他便與當時校長李嗣涔教授討論,項潔教授指出應先建立品牌,營收為其次,即使曲高和寡也要堅持出版好書,透過高品質、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術品以建立繁體出版品的價值。雖然沒有上過商業管理等課程,他將經營出版中心視為一個研究問題,花了好幾個月思考經營成功的關鍵、台大出版中心的定位、使命等,想不到市場反饋正向良好,每年營業額增長15%,令項潔教授喜出望外,也更加相信走在一條對的路上。
「數位化與人文研究領域必須要結合在一起。」項潔教授具體以臺灣研究為例,他認為臺灣研究的一個障礙在於第一手的史料並不好找。有文字的史料僅有四百年,在1949年以前,臺灣從來沒有自己的政府,尤其在1895年以前,臺灣被視為邊陲地區,各種有關臺灣的史料檔案散落至各處。然而,數位化除了文化保存之外,更希望能被妥善的使用,數位化的成果需要跟人文研究結合,有了資料庫,當然希望能協助人文學科發現以往未曾發現的問題。
項潔教授進一步解釋,數位人文不是計量史學,資料庫強調以文本為主,並建立觀察史料的環境。他以明清行政檔案資料庫為例,若輸入朱一貴三個字,便可發現,朱一貴在歷史上,被論及的時刻,有兩個高峰。第一波高峰當然是朱一貴事件發生階段。有趣的是,透過資料庫脈絡可發現第二波高峰,討論熱烈的程度更甚於首波高峰。
原來是乾隆年間的林爽文事件,乾隆皇帝大量回顧康熙年間的朱一貴事件,將兩者並觀論之。以歷史學家而言,這可能不太容易很快察覺,但資料庫的珍貴之處在於:你只要輸入關鍵字進行檢索,進行觀察之後,這種現象並不難發現。
比方說,以《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68-1941)而言,是傳教士之間在中國進行傳教與討論傳教工作的平台雜誌,全套書籍共七十五冊。這套書不僅由臺大出版中心第一次完整出版,同時更收錄學者Kathleen L. Lodwick精心製作的索引,共兩冊。數位資料庫依據此索引建構而成,方便使用者透過資料庫的協助,能在高達五萬餘頁的套書中,營造出另一種觀察史料的模式,讓使用者輕鬆地掌握史料的價值,同時,亦是達成出版中心與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的互惠模式。
老師分享了當時與李嗣涔校長談話時說的故事:有次他到了英國友人家,看到庭院的草茂密盎然,於是問友人是如何照顧,友人開玩笑說,每天澆水澆三百年就可以了。故事結束,非常簡單卻寓意深刻,堅持不就是做好一件事的原則嗎?運用到學術出版,項潔老師說:「目前唯二有賺錢的大學出版社只有英國牛津、劍橋,而劍橋只不過435年的歷史而已。」為什麼名校哈佛、耶魯的出版中心沒有賺錢,牛津劍橋卻有,就是因為他們經過長時間的磨合、修正,才有如今豐碩的成果。
而台大出版中心,成立時間更晚卻已經做得有聲有色,很大部分歸功學校支持。項潔教授指出,西方和大陸大學出版社是獨立經營,必須擔負市場與成本的壓力;台大出版中心在學校支持下,不需要擔心盈虧,所以能長程規劃中心的未來發展,堅持出好書的原則,不用束縛於市場口味。項潔教授說:「我們能長遠做一件事是多麼幸福的啊!很多西方出版社還很羨慕我們的!」在學習西方文化與制度的過程中,台灣也不需要妄自菲薄,想模仿或羨慕別國,因為東西體系原本就存有差異,應想著如何使自己更好。
談到臺大數位人文中心的目標,項潔教授認為,首要目標是推動數位人文研究成為臺灣研究領域的重要部分。他進一步說明,臺灣人文研究的研究者,若能夠利用數位資料提升人文研究,那麼,研究發展則可更為迅速。較為可惜的是,他本身並非人文學科的背景出身。因此,目前數位人文研究中心的目標,仍是保持與其他單位合作的關係,除此之外,現階段從事的史料數位化工作,也會進行下去。
小檔案:
項潔教授為國立臺灣大學數學學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曾任行政院科技會報兼任研究員、中華數位文化創意發展協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主任、臺灣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顧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教處諮議委員、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工程處資訊學門召集人、聯合國國際資訊處理聯盟(IFIP)WG1.6工作小組創辦人與第一任主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科技學院院長、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法國資訊暨自動化研究院INRIA-Lorraine客座研究員、法國巴黎大學Orsay資訊系客座教授、法國Universite de Nancy I資訊系客座教授、義大利米蘭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兼任教授、日本新世代電腦中心(ICOT)第二實驗室客座研究員、法國國家科學院(CNRS)資訊所客座研究員等職,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臺灣數位人文學會理事長等職;專長於自動推論、程式邏輯、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典藏、數位人文等領域;項教授著作等身,編著11本書、論文200篇,文章除中英文外,被翻譯成日、韓、俄、法等文字,主導建構大型歷史資料庫20餘種及數十種數位人文工具,並兩度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項、教育部大專教師與產學合作研發績效卓著獎、IEEE Test-of-Time Award、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特殊貢獻獎、國立臺灣大學教師傑出校內服務獎等榮譽。
DSC_8352

幼兒抗敏新觀念少量接觸"過敏原"

【記者曾采瑄台北報導】由於工業化和文明的進步,環境的污染和飲食習. 慣的改變等,反而讓現在的兒童在免疫發展上出現了一些變化。這些年來,由過敏疾病的急速增加和腸病毒等感染的流行,可以看出似乎國人身體內的第一型和第二型T輔助細胞已經出現不平衡的情形。
小朋友有過敏體質,傳統父母認為應該盡量避免攝取海鮮、奶、蛋、豆類食物,但臺大醫院副院長江伯倫表示,父母在孩子未滿1歲前,可以在副食品內添加這些易過敏食物,才能培養孩子體內對過敏原的耐受性。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3月18日邀請臺大醫院副院長江伯倫教授主講『兒童健康・快樂生活』,江伯倫教授以多年從事兒童疾病醫療、研究、教學、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民眾獲益良多。
過敏被稱作文明病,罹病人口在許多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都呈現增加趨勢,問題愈來愈嚴重。雖然會不會過敏與你的體質(基因)有絕對關係,但環境也扮演重要推手。
最近幾年,免疫學家認為,1 ∼ 5 歲孩童正值免疫系統的發展期,有時候還是要在這時期讓小孩的免疫系統得到適當訓練,將來才會變得對環境比較有抵抗力,也降低過敏反應的嚴重度。
江伯倫解釋,小時候曾接觸一些細菌、病毒感染,提高人體對抗這類感染的第一型免疫反應(Th1),過敏屬於的第二型(Th2)免疫反應會受到控制,相對較低。環境太乾淨,無法適度發展第一型免疫反應,一旦第二型過敏免疫反應出現,「可能一下子變得很高,」江伯倫指出。
小孩在1 歲內接觸兩種或更多寵物,到六、七歲時,對塵蟎、草和貓狗等過敏的機率,比那些都沒有接觸過寵物的小孩少了一半。研究者認為,這種跟寵物等的接觸,至少要從小孩出生後不久直到兩、三歲,每天共處,才能奏效。
但江伯倫提醒,孩子一旦已經有過敏體質,還是要儘量避免接觸寵物。
江伯倫直言,有過敏體質的兒童不要吃過敏食物,這已是傳統觀念,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兒童在1歲以前可以透過飲食,有機會改善過敏體質。
台大醫院過去曾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將塵蟎的過敏蛋白轉殖到番茄上,培育出塵蟎番茄;經過動物實驗發現,小鼠吃了這些番茄後,反而能誘發過敏耐受性,再也不會對塵蟎過敏。
「溫度每增加攝氏1 度,被醫生診斷出有氣喘的盛行率會增加10%,」郭育良指出,氣喘患者絕大部份是因塵蟎引起,塵蟎過冬會死掉,但如果冬天的溫度與濕度高則不容易去除。
台灣嬰孩的過敏比率,過去二十年來狂飆7倍。而醫界發現,空氣污染可能激發更多呼吸道過敏問題,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汽機車廢氣,會使人的氣管發炎惡化。而醫生表示一旦過敏體質被誘發,就回不去了!建議家長應把握0~3歲過敏預防關鍵期,提早幫寶寶調整體質,避免日後出現症狀而遺憾。
已有研究顯示,小孩在1 歲前使用抗生素或退燒藥,日後得氣喘與各類過敏的機率會提高。即使是大人,濫用抗生素也會增加過敏的風險。濫用抗生素,一味殺掉環境裡的細菌,不僅會讓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全面發展,並且也把人體腸胃道裡面的益生菌都殺死,反而不利。
飲食愈西化,多油、高熱量,將使得我們體內分泌愈來愈多,包括前列腺素、白三烯素等發炎物質。體內這類物質愈多,一旦過敏發作,症狀就會愈嚴重。
一些學者認為,現代人吃了太多加工食品(例如糖果、餅乾等),所有那些碳水化合物很快地在人體內轉化成糖。過多的糖如同過多的抗生素,促使腸內的酵母菌分泌更旺盛,干擾你的胃腸黏膜功能,替過敏反應造橋鋪路。
江伯倫在門診中也發現,許多媽媽提到小孩子喝多了可樂、吃多了巧克力,過敏症狀就較嚴重。他認為,這可能與這類食品熱量偏高有關。吃巧克力更要特別注意,因為巧克力可能還添加花生、核果等,而花生核果本身可能就是過敏原。
另方面,對腸壁有益並可避免過敏的食物,像Omega-3脂肪酸、抗氧化物、蛋白質等,一般人又吃得不夠。這些營養素可降低與大部份過敏症狀有關的發炎反應,同時又讓你的免疫系統保持最佳運作狀態。
小檔案:
江伯倫教授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免疫學博士;曾任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教授、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訓練規劃組組長、臺大醫學院動物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兒童過敏免疫學會常務監事、臺大醫學院小兒科主任、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亞太免疫學會理事、亞太免疫學會2008年大會主席等職;現任臺大醫院副院長、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臺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等職;專長於小兒過敏疾病、小兒風溼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臨床免疫學、分子及細胞免疫學、免疫療法、基因療法等領域,近五年發表之專業論文逾百篇。DSC_8384

 

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訂於107年4月15日上午10時

【記者楊小平台北報導】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商業總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工商建研會、工商企業聯合會、中國青年創業協會總會、台北市工業會、商業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高雄市工業會、商業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台灣省工業會、商業會、總工會、臺灣省21縣市、金門縣、連江縣各工業會、商業會、工業策進會、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工業區服務中心、臺北市立圖書館、各縣市文化局、文化中心、社教館、圖書館等單位共同協辦的「身心健康?快樂生活」公益系列講座《35》,規劃自107年1月至108年12月舉辦24場次。該系列講題由醫界名家就各科專長提供有關疾病的預防與保健,促進民眾擁有健康身心並快樂生活。
該系列第4場講座已邀請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執行副院長邱仲?教授主講,講題『癌症防治?快樂生活』,訂於107年4月15日(星期日)上午10時至12時在國立國父紀念館演講廳舉辦(台北市仁愛路四段505號)。邱仲?教授畢業於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為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及醫管碩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台北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美國M.D.Anderson客座教授等職;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執行副院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緩和療護科主任、台灣放射腫瘤學會常務理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等職;具有放射腫瘤專科醫師證書、肺癌專科醫師證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證書;專長以光子刀治療、IMRT、螺旋刀治療(TOMO)、放化學及標靶合併治療、動態式弧形刀放射手術、輔助及完整醫療CAM、癌症基因定序、癌症靈性關懷、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MRgFUS)等方法治療鼻咽癌、子宮頸癌、頭頸癌、肝癌、乳癌、攝護腺癌、大腸癌等疾病。邱仲?教授以多年從事癌症醫療、研究、教學、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相信聽眾必能獲益良多。該講座為免費入場,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加。
主辦單位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是經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審查通過認證為公務人員得參與之民間學習機構的第一個文教基金會,歡迎公務人員經由「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口網站」踴躍報名參加本基金會辦理之各系列免費終身學習活動。
聯絡電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02)2395-5211
國立國父紀念館(02)2758-8008

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訂於107年4月14日下午2時

【記者楊小平台北報導】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商業總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工商建研會、工商企業聯合會、中國青年創業協會總會、台北市工業會、商業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高雄市工業會、商業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台灣省工業會、商業會、總工會、臺灣省21縣市、金門縣、連江縣各工業會、商業會、工業策進會、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工業區服務中心、臺北市立圖書館、各縣市文化局、文化中心、社教館、圖書館等單位共同協辦的「面對歷史?開創未來」公益系列講座《34》,規劃自107年1月至108年12月舉辦24場次。該系列邀請專研歷史學者專家引領社會面對史實,鼓勵開創未來世代的發展。
該系列第4場講座已邀請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教授主講,講題為『談兵論武?開創未來』,訂於107年4月14日(星期六)下午2時至4時在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舉辦(台北市仁愛路四段505號)。張競教授為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68年班、海軍軍官學校72年班、美國海軍戰爭學院?謀學院45期績優畢業、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指揮學院1998年班,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電機工程碩士、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現任國防大學解放軍研究所教授、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教授將以軍事研究、教學、服務的經驗與背景來分享心得,相信聽眾必能獲益良多。該講座免費入場,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加。
主辦單位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是經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審查通過認證為公務人員得參與之民間學習機構的第一個文教基金會,歡迎公務人員經由「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口網站」踴躍報名參加本基金會辦理之各系列免費終身學習活動。
聯絡電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02)2395-5211
國立國父紀念館(02)2758-8008

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於107年4月14日上午10時

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商業總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工商建研會、工商企業聯合會、中國青年創業協會總會、台北市工業會、商業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高雄市工業會、商業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台灣省工業會、商業會、總工會、臺灣省21縣市、金門縣、連江縣各工業會、商業會、工業策進會、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總工會、產業總工會、工業區服務中心、臺北市立圖書館、各縣市文化局、文化中心、社教館、圖書館等單位共同協辦的「社會典範?全民效法」公益系列講座《33》,規劃自107年1月至108年12月舉辦24場次。該系列邀請社會各界典範人士就各專業面向鼓勵全民與社會向上提升。
該系列第4場講座邀請台灣傳統基金會黃石城董事長主講,講題『人類危機?全民效法』,於107年4月14日(星期六)上午10時至12時在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舉辦(台北市仁愛路四段505號)。黃石城董事長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系,為美國康乃迪克州橋港大學榮譽博士;曾任律師、第九屆及第十屆彰化縣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中央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有給職國策顧問、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秘書長、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會長等職,現任財團法人台灣傳統基金會董事長、財團法人環宇國際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著有《權力無私》、《黃石城看台灣》等書籍。黃石城董事長以對人性尊嚴的維護、對誠信公義的執著、對智慧價值的堅持、對道德典範的追求分享心得,相信聽眾必能獲益良多。該講座為免費入場,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加。
主辦單位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是經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審查通過認證為公務人員得參與之民間學習機構的第一個文教基金會,歡迎公務人員經由「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口網站」踴躍報名參加本基金會辦理之各系列免費終身學習活動。
聯絡電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02)2395-5211
國立國父紀念館(02)2758-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