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效率就是競爭力 「競爭力」是立足世界的關鍵詞

【記者曾璟瑜台北 報導】對於企業所遭遇的經濟發展阻力,以及政治因素所衍生的問題。全球經濟巨變衝擊下,政府應該好好省思行政效率下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使得台灣企業競相出走,不肯繼續投資台灣,最後受傷的還是人民。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2月8日邀請到前行政院院長唐飛與大家分享多年來擔任軍職與行政首長的經驗,主講『行政效率?全民效法』鼓勵民眾及社會的向上提升,聽眾獲益良多。過去我們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並且是被其他企業當做是前進大陸市場的基地,如今卻被台灣最重量級的企業紛紛表態,將不在投資重大計畫於台灣,除了政府長久以來,最為人詬病的就是行政效率太差之外,另一原因就是政治因素太過於干擾,造成非專業領導專業。以及政府內部單位,都因為無法獲致內部共識,致使政府的決策常常反覆不定。檢討起來,也就是當政者想要面面討好,反而被民粹意見綁架,弄得進退失據,進而在國際間被質疑台灣的可信賴度,是否真的說到就能做到。企業普遍認為台灣行政效率對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有上升的趨勢。包括政府效能與法規解釋沒有一致性、選擇性的執法,以及沒有跟國際接軌。台灣的經濟投資環境不友善,關鍵在於政府應確保利大於弊,以及有效控管、補償可能的受損者。而不應是無限上綱,只要利得卻不願付代價、承擔風險。這種近乎民粹式的思惟,到頭來就只會使台灣處處碰壁,自我「被邊緣化」了。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到中國大陸的南京十二吋晶圓廠;美國威斯康辛州眾議院順利通過對鴻海的投資獎勵補助案鴻海捐贈台幣一百五十億元計畫興建的台大癌醫中心,已花了十年時間還沒有完工;台積電三奈米廠究竟能否順利落腳南科,至今仍存在許多變數。這不禁讓人感嘆,鴻海的美國威州面板廠和台積電南京晶圓廠這兩項投資,如果在台灣,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走到相同的進度。在談到大陸行政效率高於台灣時,部分人士總會辯解說,大陸是一黨專政,政府說了算,當然可以很快,台灣是民主社會,意見多是正常的。然而,鴻海的威州投資卻給了這種說法一個反證。美國也是民主政治,且聯邦中央和地方州政府之間,意見常常不一致。對於鴻海的投資案,白宮和威州共同促成後,威州參議院通過兩天後眾議院也過了,人在國外的州長聞訊趕回來批准。這樣積極爭取投資的態度,台灣似乎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了。在「工業4.0」、十倍速的時代,速度決定成敗,因此不只產業界要加快速度,政府部門同樣也要謹記「效率就是競爭力」,甚至「效率就是生存力」。如果行政部門的速度不夠快、效率不夠高,民意就會下滑,企業就會出走。這樣的例子正在台灣繼續出現。攀登全球競爭力的顛峰,事實上,就是一個工程浩大的「全國再造」運動。當政府與民間掀起「競爭力運動」時,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競爭力。競爭力是指一國在世界市場上能創造出每人平均財富的能力。競爭力愈強,創造財富的能力也愈高。這個能力,不僅是指狹義的生產力,更包括了多種經濟與非經濟因素;如公共建設、行政效率、生活品質、自由化程度……。一個國家中某一產業的生產力可能高,但如果電力不足、港口擁擠、治安不良、投資障礙重重,就會使得該國的競爭力相對地降低。因此,競爭力高的國家,其涵蓋面包括了經濟的、非經濟的;硬體的、軟體的;國內的、國際的;有形的、無形的;短期的、長期的。
新加坡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從一個貧困國家變成「亞洲四小龍」?李光耀給出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廉潔、城市、高效的政府。
瑞士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瑞士人民的幸福指數也很高,瑞士政府能讓瑞士人民過上全球最高水準的生活,這就足以反映政府的能力了,它的行政效率也得到了國際的認可。對於政府重大決策功能的業務而言,一個完整細密並且用比較嚴密的法規來規範的政府組織,是相當必要的制度。就像每一個現代國家目前大概都有十三個主要共同的功能「部」來負責國家重大政策的擬定和執行。但是,二次大戰以來,各國政府在組織和業務上都不斷膨脹,提供人民最廣泛的服務,人民對於政府的期望也不斷提高。法規嚴密規範、人事制度僵化、財務管理嚴格的政府組織,事實上無法快速反應社會的變遷和人民生活型態的多元化和彈性化要求。更進一步而言,傳統官僚組織的理性效率值得肯定,但是組織變遷的速度則是極其緩慢。對於公部門業務而言,其中越為專業、而要求自由發展、彈性管理的部分,競爭力的強弱,決定了一國所得水準及人民福祉;進步的社會,必須要有能力推動長期強勁的競爭力。一國要維持久與強勁的競爭力:(1)不能靠低工資。(2)不能靠貨幣貶值。(3)不能靠違反智慧財產權。(4) 不能靠政府保護與補貼。(5)必須靠國內生產力的提升:每一單位人力、資本、自然資源所能生產的價值。(6)必須靠產品與勞務附加價值的持續提升。有競爭力就能同時使企業與經濟繁榮。(7)必須要創造有利環境,激勵創新,誘發國內外大量投資。(8)政府、企業、勞工及相關單位,同心協力提升生產力,才是根本之舉。競爭力在國與國之間不是零和遊戲;當美國或中國大陸競爭力提升,每人所得上升時,它們就變成更大的市場,增加輸入,產生國際貿易上良性循環。
小檔案:
唐飛前院長為空軍官校、三軍大學空軍學院、三軍大學戰爭學院畢業,曾任空軍聯隊長、空軍官校校長、空軍總部政戰部主任、空軍作戰司令部司令、空軍副總司令、國防部督察部主任、空軍總司令、副參謀總長、參謀總長、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等職。
1.唐飛.JPG

去中華文化 台灣還能永續嗎

【記者曾璟瑜台北 報導】去過台灣的朋友,大家說起最多的,往往是「台灣很好的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有趣的是,每當大陸朋友談起「台灣很好的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台灣朋友好像都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大陸朋友指的這個「傳統中華文化」是什麼?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2月8日邀請中華語文教育促進會段心儀理事長主講,講題『中華文化?開創未來』,段心理事長以其豐富的教學與服務經驗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大陸曾經發生過文革,在那個高喊「破四舊」的年代,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被當成「封建糟粕」拋棄掉了,而台灣沒有經歷文革浩劫,因此較好的保存了中華傳統文化。
1949年前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將近200萬人湧入台灣,他們帶來了中國各地的文化,他們來到台灣之後住在眷村,中國各地文化就在眷村這一狹小的空間裡高度碰撞、理解和融匯,這種歷史的機緣巧合,使得台灣更好的融匯了中國各地的文化。正因為如此,同樣沒有經歷文革的台灣、香港和澳門,大陸同胞總是感覺台灣的中華傳統文化氛圍最濃。而大陸,由於幅員遼闊,每個地方的文化都有各自很強的地域屬性,很難有台灣這樣高度碰撞融合的機會。台灣文化是普通的,因為很多特質在中國其他地方都找得到,台灣文化又是特殊的,因為在中國很難再找到第二個像台灣這樣的地方,能夠把中國各地文化融為一體。就像林懷民先生的雲門舞集,京劇、武術、太極、書法和現代舞藝術水乳交融、完美融合。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今天的台灣再去區分什麼本土、外來,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都是中國文化的東西,台灣的特長恰恰就是融合和包容,這才是台灣最迷人的地方。中華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既呈現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閉導致落后的遺憾,對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並汲取經驗教訓。漢唐時代,中國具有一流的綜合國力和文化實力,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唐朝大規模汲取外來音樂,「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隊絡繹不絕。這種開放帶來的繁華,使得中國人以漢為名,叫做漢人﹔以唐為字,叫做唐人街。然而,明朝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北京進貢自鳴鐘、世界地圖時,《明史·神宗本紀》中隻記一句話:「(萬歷二十八年十二月)大西洋利瑪竇進方物。」萬歷皇帝隻把自鳴鐘看作洋玩意兒,把世界地圖繡成壁畫來欣賞。
當時的統治者隻知享受西方文明卻不思吸收借鑒西方文明,導致潛在的取法西方發展科技和工業的契機無聲無息地滑走了。到了18世紀,盡管清朝乾隆時期《四庫全書》以乾嘉考據學的功力展示了中國數千年博大精深的學術文化史,但可惜當時的體制不能使科學研究與創造發明相結合,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依然浪擲於以八股求利祿之中,無法開啟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歷史一再証明:開放包容則興,自大封閉則衰。中華文化的發展不僅來自對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更是注重與世界其他優秀文化交流互鑒的結果。正是在近代付出慘重代價后,中國人的精神在壓抑中爆發、在挫折中提升,終於迎來中華文化的新發展。歷史啟示我們,鑄就文化新輝煌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目前世界上很多人嚮往中華文化,想要學中文,如川普的外孫女從小學中文,日前披著金髮,穿著小旗袍,流利背唐詩。大陸來台觀光客一致的結論是中華文化在台灣才實踐了,因為台灣人溫文儒雅,有禮貌。很多想要學中文的人不喜歡大陸的威權統治,喜歡來台灣,而且生活品質高很多,如果政府能大量培訓華語師資,把台灣當作中華文化的承繼站,又可解決失業問題,會是多贏的選擇。很多國外學者想要研究民國史,都要到台灣來,因為他們都知道台灣保存史料豐富,而且比大陸客觀。大陸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更是希望到台灣,但是政府有太多限制,反而使台灣失去諸多話語權。
台灣400年歷史,固然有聲有色,但是比起中華歷史,仍然淺很多。台灣歷史上的知名人士無不以中華文化為榮,在日本皇民化時,抗日志士的暗語是比出手指,「談什麼事」,「談中國事」,當時中華文化是不可得,大家才如此珍惜,現在隨手可得了,政府卻視為眼中釘,必欲棄之而後快,去掉之後,台灣本土文化能夠廣博到足夠支撐嗎?台灣文化沉澱夠久,可以永續嗎?
中華文化在身處劇烈變動的世界尤為可貴,它兼容並蓄各種宗教—儒、釋、道,勸人把握當下,如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如果不想向前行,可以用老子哲學來勉勵自己,也有《論語》〈公冶長篇〉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如果想要積極往前,有「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身處何種情況都可信手拈來。海外華人,如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美國華裔莫不悉心保護中華文化,小孩上完正規學校,一定要去華人學校學中文,他們知道那是生命的歸屬與寄託。台灣在外交孤立、兩岸關係不展時,更應加強與其他華人的交集,而中華文化就是基礎。如果華人之間不能彼此誦唐詩、論宋詞、談蘇東坡、語白居易,人生的樂趣少了大半,台灣就更加邊緣化了。
小檔案:
段心儀理事長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碩士班結業,曾任台南市建興國中、台北市重慶國中、台北市中山女高、台北市第一女高等學校國文教師、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發起人、教育部編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編審委員、康熹文化版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編著者、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學科中心諮詢委員、研習講師、國文科學科中心論孟小組資源教師、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等職,現任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曾著有《部編版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康熙版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我們這樣教國學》、《適性探索─啟發孩子的潛能》、《你該知道的十二年國教》、《中國文學史演義》、《作文輕鬆學》、《作文高分備》、《如何提升跨界閱讀力:每天 10 分鐘全面躍進》等書籍及論文十餘篇,曾榮獲第一屆教育部教學卓越獎。2心儀

情緒壓力來臨 簡單放鬆方法醫師傳授

【記者曾璟瑜台北 報導】人生活在世上,總是會面對來自各領域不同的壓力,也許是職場、可能是家庭、或許也是經濟上的重擔,適度的壓力能督促我們成長,但當壓力突破臨界點時,恐怕會令人沮喪難堪。
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辦的「正向樂觀心理健康」公益講座,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詹佳真醫師主講「無憂人生心理健康」。詹佳真醫師以多年從事精神醫療與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中醫養生以「養心」為最高境界,能保持中庸,情緒穩定最為難得。研究發現,找到一些能幫助自己釋放壓力的方法,能讓人維持進步的動力,管理自己的情緒,不但有益身心健康,提高自我功能又能使自己的工作效能提高。管理情緒,首先要從處理不當情緒開始。主要包括化解憤怒、緩和性急、消除緊張、革除悲觀、排遣厭倦五個領域。緩和性急,性急就是壓力的表現,也是情緒不穩定的表徵,性急的人稍不如意心亂如麻,對一般的生活情趣覺得難耐、對未完成的事侷促難安,好爭強鬥勝,但輸不起、易激怒、等候時,焦灼難安。
消除性急的方法只有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或割捨行程表中部分項目。給自己低語(別急!安伏心裡頭毛躁的孩子!)、稍作休息或是藉由呼吸、歌唱、哼曲轉移自己注意力。
冥想是一種心性放鬆的方式,透過穩定的呼吸與屏除雜念,人腦的情緒會有很明顯的變化,研究發現,冥想時,人體的呼吸、血壓、大腦物質都會維持在最平靜的狀態,代謝也會有所改變,自然而然能抗憂鬱和抑鬱。
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放鬆心靈的關鍵是先放鬆身體,因為放鬆的肢體會散發出平靜的信號,幫助減少精神緊張。規律運動是最有效的放鬆方式,大腦會釋放腦內啡,讓人們覺得快樂,加速代謝後的結果,自然能忘掉各種壓力。如果你覺得工作壓力大到令人難堪,不妨嘗試洗個熱水澡,緊繃情緒很快就能得到釋放。根據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的報告,熱水可以幫助血管擴張,增加血液含氧量,進而減少因壓力造成的肌肉緊繃和疼痛,同時也能放鬆身體和心靈。「深呼吸」的重要性被美國專家研究譽為是「壓力的最大剋星」。當我們焦慮、壓力、緊張時,人們的呼吸會急促且短暫,血液中的含氧量變得不高,情緒會更加緊繃。相反的,深呼吸可以幫助養氣提供到你的大腦,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它能減緩心率,放鬆壓力的窒息感。心理學家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花費15分鐘來做一下白日夢──想像自己沉靜在風光明媚的花海間、陽光燦爛的海岸、或充滿芬多精的森林中或去去某個城市旅行,這不僅能幫助提升注意力,也能暫時讓自己忘掉工作的煩惱。當工作的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旅遊絕對是實際上最能幫助充電的方式,關掉手機、遠離網路,陶醉在異鄉異國的人情文化魅力中,這也是旅遊如此受歡迎的關鍵。研究曾經調查「沒有休假」、「放假」、「放長假」的人心情情緒對比,發現那些感到「非常放鬆」的人,至少假期要持續2個星期以上。
人在緊張的情況下,聽音樂可以使得神經系統更容易恢復,不論是古典樂的緩和節奏,或是流行歌曲中扣人心弦的台詞,找尋到自己喜歡、陶醉的音樂,是種舒緩的管道──想像歌手唱出自己的心聲,宣洩過後,一切都能雨過天晴。藝術治療是一種放鬆技巧,這種壓力釋放方式可以幫助緩和情緒、集中注意力,這也是市面上愈來愈多著色繪本受歡迎的主因。此外,如果不會畫畫、沒有藝術天份也沒關係,因為重點是可以天馬行空地勾勒想像中的世界,療癒壓力的創傷。智慧型手機帶給我們極大的方便,也讓生活變得更寫意自在,但它強烈的制約性已改變人們日常,我們活在手機桎梏的無形陰影下,壓力自然也不斷提高。研究發現,現代人更應該放下手機,享受自我的孤獨,獨處能幫助認識真我,刺激思考與想像力,還能強化同情心與同理心,無論是對工作、生活都有莫大幫助。
小檔案:
詹佳真醫師畢業於中山醫學院醫學系,曾任長庚醫院婦產科住院醫師、市立療養院住院醫師、臺大醫院身心醫學住院醫師、市立療養院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等職,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專長於憂鬱症、恐慌症、認知行為團體心理治療、一般精神疾病等領域。
【記者曾璟瑜台北 報導】人生活在世上,總是會面對來自各領域不同的壓力,也許是職場、可能是家庭、或許也是經濟上的重擔,適度的壓力能督促我們成長,但當壓力突破臨界點時,恐怕會令人沮喪難堪。
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辦的「正向樂觀心理健康」公益講座,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詹佳真醫師主講「無憂人生心理健康」。詹佳真醫師以多年從事精神醫療與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中醫養生以「養心」為最高境界,能保持中庸,情緒穩定最為難得。研究發現,找到一些能幫助自己釋放壓力的方法,能讓人維持進步的動力,管理自己的情緒,不但有益身心健康,提高自我功能又能使自己的工作效能提高。管理情緒,首先要從處理不當情緒開始。主要包括化解憤怒、緩和性急、消除緊張、革除悲觀、排遣厭倦五個領域。緩和性急,性急就是壓力的表現,也是情緒不穩定的表徵,性急的人稍不如意心亂如麻,對一般的生活情趣覺得難耐、對未完成的事侷促難安,好爭強鬥勝,但輸不起、易激怒、等候時,焦灼難安。
消除性急的方法只有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或割捨行程表中部分項目。給自己低語(別急!安伏心裡頭毛躁的孩子!)、稍作休息或是藉由呼吸、歌唱、哼曲轉移自己注意力。
冥想是一種心性放鬆的方式,透過穩定的呼吸與屏除雜念,人腦的情緒會有很明顯的變化,研究發現,冥想時,人體的呼吸、血壓、大腦物質都會維持在最平靜的狀態,代謝也會有所改變,自然而然能抗憂鬱和抑鬱。
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放鬆心靈的關鍵是先放鬆身體,因為放鬆的肢體會散發出平靜的信號,幫助減少精神緊張。規律運動是最有效的放鬆方式,大腦會釋放腦內啡,讓人們覺得快樂,加速代謝後的結果,自然能忘掉各種壓力。如果你覺得工作壓力大到令人難堪,不妨嘗試洗個熱水澡,緊繃情緒很快就能得到釋放。根據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的報告,熱水可以幫助血管擴張,增加血液含氧量,進而減少因壓力造成的肌肉緊繃和疼痛,同時也能放鬆身體和心靈。「深呼吸」的重要性被美國專家研究譽為是「壓力的最大剋星」。當我們焦慮、壓力、緊張時,人們的呼吸會急促且短暫,血液中的含氧量變得不高,情緒會更加緊繃。相反的,深呼吸可以幫助養氣提供到你的大腦,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它能減緩心率,放鬆壓力的窒息感。心理學家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花費15分鐘來做一下白日夢──想像自己沉靜在風光明媚的花海間、陽光燦爛的海岸、或充滿芬多精的森林中或去去某個城市旅行,這不僅能幫助提升注意力,也能暫時讓自己忘掉工作的煩惱。當工作的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旅遊絕對是實際上最能幫助充電的方式,關掉手機、遠離網路,陶醉在異鄉異國的人情文化魅力中,這也是旅遊如此受歡迎的關鍵。研究曾經調查「沒有休假」、「放假」、「放長假」的人心情情緒對比,發現那些感到「非常放鬆」的人,至少假期要持續2個星期以上。
人在緊張的情況下,聽音樂可以使得神經系統更容易恢復,不論是古典樂的緩和節奏,或是流行歌曲中扣人心弦的台詞,找尋到自己喜歡、陶醉的音樂,是種舒緩的管道──想像歌手唱出自己的心聲,宣洩過後,一切都能雨過天晴。藝術治療是一種放鬆技巧,這種壓力釋放方式可以幫助緩和情緒、集中注意力,這也是市面上愈來愈多著色繪本受歡迎的主因。此外,如果不會畫畫、沒有藝術天份也沒關係,因為重點是可以天馬行空地勾勒想像中的世界,療癒壓力的創傷。智慧型手機帶給我們極大的方便,也讓生活變得更寫意自在,但它強烈的制約性已改變人們日常,我們活在手機桎梏的無形陰影下,壓力自然也不斷提高。研究發現,現代人更應該放下手機,享受自我的孤獨,獨處能幫助認識真我,刺激思考與想像力,還能強化同情心與同理心,無論是對工作、生活都有莫大幫助。
小檔案:
詹佳真醫師畢業於中山醫學院醫學系,曾任長庚醫院婦產科住院醫師、市立療養院住院醫師、臺大醫院身心醫學住院醫師、市立療養院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等職,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專長於憂鬱症、恐慌症、認知行為團體心理治療、一般精神疾病等領域3㢇佳真.JPG

長期不良生活作息 影響腸胃健康

【記者曾璟瑜台北 報導】胃癌是國人常見癌症,多年名列台灣十大癌症之一,國人飲食西化、少運動、肉類吃得多,三年來瘜肉已從二成發生率升至近四成,更有年齡下降趨勢。年輕人長期的不良作息,使他們腸道不健康,該如何護腸保胃,必須從生活中做起..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2月9日邀請臺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賢教授主講『胃腸健康‧快樂生活』,吳明賢教授以多年從事胃腸消化系疾病的醫療、研究及教學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我們的胃腸是身體最容易被冷落或受關愛的器官。壓力大時,常常有一餐沒一頓,把嗷嗷待哺的胃腸打入冷宮。等到忙完,又將三千寵愛集一身,呼朋引伴去吃頓好的慰勞自己一番。忙得時候不吃,心情低落就亂吃,喜慶節日時更要拚命的吃,大起大落之下,長期難免亮紅燈的。就如美國胃腸學會所言:「好的腸胃比好的大腦重要。」善待你的胃腸,才能享用美食、享受人生。
我們雖然是黃種人,但健康的黃還是透著一點紅潤,如果一個人的臉色不太好看,顏色蠟黃又沒有光澤,這種人脾胃一定很弱,因為他都沒辦法吸收到營養。
有些人說他喝了很多水,但嘴唇還是乾乾且紅紅的,或是怎麼喝水都無法解渴,這種人脾胃裡的火很盛。另外,在中醫看來,唇厚的人,消化吸收比較好,唇薄的比較差些。
大多數研究都顯示壓力是引發功能性腸胃疾病的主因,這類病人通常是自我要求比較高,容易緊張、追求完美的人。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建議利用運動、瑜伽、按摩、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解 除緊繃的情緒,或者每天至少給自己20分鐘去聽聽音樂、閱讀、甚至泡個澡來放鬆心情。
對消化不良或大腸激躁症病人來說,有時只要調整某些飲食習慣或內容,不舒服症狀就能減輕。
胃自然會形成一個節奏,每到用餐就準備接收食物。夜間睡覺時也會分泌少量胃液,到了早晨就分泌得更多,若不吃早餐,胃液會直接和胃黏膜接觸,再加上精神緊張,容易形成糜爛和潰瘍。
吃慢點,細嚼慢嚥是不變真理,少去吃到飽的場合,尤其是晚上:因為大量或深夜進食增加消化道負擔,甚至使大腸激躁症惡化。胃腸最適合溫和食物 太冰、刺激、辛辣或過於熱燙食物都不適合。
通過胃部最快的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蛋白質,最後才是脂肪。脂肪攝取過多,會減緩胃的排空,進而對吸收不良、腹脹以及拉肚子都有影響。用餐後不要馬上躺下來,睡前不要吃東西:以免胃酸逆流,造成胃灼熱和疼痛。
當我們遇到壓力,精神緊張、情緒焦慮時,體內負責衝刺的交感神經會興奮,讓血液供應集中在心、肺、腦部和肌肉等重要器官,連帶腸胃血流就會減少,唾液、胃酸分泌也減少,消化蠕動都減緩。
當情緒放鬆,這時負責加油充電的副交感神經就動了起來,胃酸、腸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加快,活化消化機能,好吸收營養,養精蓄銳預備下一次的挑戰。這也就是為什麼緊張時根本吃不下,或是一吃就覺得脹悶痛,等到壓力狀況解除,就想好好大吃一頓的生理機制。
便秘、脹氣、拉肚子等生理情況,很多人覺得是家常便飯,因而不以為意,其實,點點滴滴的症狀,正提醒你健康亮紅燈!國內一項統計指出,54%的小學生有便秘的問題,國中生有48%,高中生則高達65%,腸道老化的程度比實際年齡多出10歲以上。
腸道中的細菌數量是固定的,當壞菌增加,益菌就會等量減少,在此情況下,首當其衝的是肝臟。肝臟的功能為代謝、解毒,若受到影響,皮膚、免疫系統也會有問題,疲勞倦怠、感冒接踵而來。因此,腸道的問題不解決,不只是腸癌,也增加心臟病、老年失智、高血壓、肝硬化等疾病的比例。
吃進去的食物約1~2天會排出,若沒有排乾淨,積存在體內就成為宿便。一般來說,宿便的量不多,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影響,更不會是腸道老化的主要凶手。飲食不正常、作息不規律,加上抽菸、喝酒等刺激,才是腸道老化的主因,且連帶使腸子的蠕動不正常,引起各種腸胃毛病。
坊間流行的大腸水療,其實是利用水進入腸道,刺激腸道蠕動,達到排便的效果,真正的醫學名詞為「灌腸」,這是一種侵入性的醫療行為,須由合格醫師且在必要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坊間打著「減肥瘦身」、「養顏美容」的口號,反而誤導民眾。
水療清腸只能治標,無法治本,偶而進行一次還可以,經常使用會造成依賴性,以後沒有水療刺激,腸道就不會蠕動。此外,有些民眾選擇在家自行灌腸、水療,但不小心就會灌破腸道,造成生命危險。她也提醒,高血壓患者、懷孕婦女、洗腎患者,不適宜做灌腸、水療。
小檔案:
吳明賢教授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為台大臨床醫學所博士;曾任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副院長;現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專長於研究流行病學、數據分析,特別著重在幽門螺旋桿菌和胃腸道癌症等 領 域 ; 著 有 300 篇 以 上 學 術 論 文 及 三 本 專 書 , 著 作 見 於 Lancet, BMJ,Gastroenterology 及 Gut 等國際知名期刊,並榮獲多項學術獎項,包括三次科技部傑出獎及亞太消化系學會新領袖肯定,是國際知名期刊 Gut 和 Gastric cancer編輯委員。4吳明.JPG

懷念日本殖民思想成毒瘤 持續撕裂台灣社會

【記者曾璟瑜台北 報導】 臺灣社會對於「後殖民」一詞定義模糊混淆的現象,正足以構成「臺灣特有的後殖民現象」。為了消弭日本殖民政權壓榨臺灣的醜陋歷史,臺獨派學者引用西方「後殖民『文學』批判」中對「後殖民」的定義,張冠李戴於國民黨在臺灣的正當統治。此作法無疑是要醜化國民黨為「外來殖民政權」,這不僅使臺灣內部的省籍情結更加撕裂,遲遲未能和解, 其終極目標更是為「去中國化」奠定理論依據。
不容否認,四百年來的台灣,融合了許多的文化,例如原住民文化、西方文化,乃至日本文化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台灣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乃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有形的包括食衣住行的生活習慣,媽祖、關公等宗教信仰、漢字的使用等;無形的包括家庭倫常與道德、生命價值等,無一不是受到中華文化深深的影響。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1月20日邀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系楊孟哲教授主講,講題『去殖民化?開創未來』。
台灣光復後,當局推出了一系列「去殖民化」的社會文化與教育舉措。這一過程是現代民族國家在收復的故土上行使主權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對於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後遺症,恢復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
台灣和澎湖列島淪為日據殖民地的50年間,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推行的文化政策,核心戰略便是千方百計磨滅中國文化印記,使之徹底同化於日本,實施步驟則經歷了由前期的「漸進同化」到後期強推「皇民化」運動的過程。
日本的海外殖民主要是通過不斷侵占周邊國家的領土來實現的,由於這些地方緊鄰其本土,一旦得手,便直視為本國疆域的「自然延伸」。故其占據台灣後,首先考慮的便是如何儘快地將之完全固化為自己的永久領土,只要能達此目的,對於島上的居民,即使殺光碟機盡也在所不惜。
當殺戮和驅趕未能實現預定目標時,他們也未忘記採用一些懷柔手段,作出一點「親善」的姿態,進行「同化教育」,逐步磨滅台胞對自己祖先、民族和文化傳統的記憶,使之徹底歸化日本。這一方針,雖然在實行過程中有過一些曲折和爭議,後來實成為整個日據時期殖民文化政策的基調。
當然,這樣做並不意味著日本當局已將殖民地人民視作「子民」,在他們的心中,台灣人終究是難以信任的被統治民族,必須嚴加防範。
台灣的宗教習俗,原先與大陸閩粵地區相近,主要是綜合儒、釋、道三家的中國傳統民間宗教,以及祖先崇拜和對一些地方雜神的信奉。由於儒學向被視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象徵,故儘管日本文化也受到儒學的深刻影響,卻仍把「抑儒」作為一種基本的文化政策。
為了更好把握這種「漸進同化」的節奏,穩定在台的殖民統治,日本當局還於1901年成立了「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由後藤新平任會長,組織人員詳細調查並核實甲午戰前台灣各項通行制度與習俗。1909年其下又成立蕃族科,展開對台灣高山族的調查。這些措施加深了日本殖民當局對當地社會和民情的認識,並在制定有關宗教習俗政策與法律制度、穩定台灣的殖民統治秩序和推進「漸進同化」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應當指出,日本殖民當局倡言的「漸進同化」,表面上似欲將台胞逐步提到日本國民的同等地位,實際更為看重的卻是其當下具有的安撫人心和維護殖民統治秩序的策略功能。這一點,從其施政上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得很清楚。
經過四十餘年軟硬兼施的「皇化」教育,加快推進和完成台灣歸化日本進程的時機已到。其次,更重要的是,由於抗戰的全面爆發和日本侵略軍深入中國大陸內地,使其本土的戰爭承受力受到極大的考驗。為此,它不僅需要加緊掠奪殖民地的資源補充之,還希望通過「皇民化」運動,從文化和精神層面將台灣人民儘快打造成心甘情願服從日本統治的「順民」,徹底斬斷其與中國大陸的文化和社會心理血脈,以便為戰爭提供足夠的人力支援和「炮灰」。
然而,在時過境遷的今天,有人卻喜歡挑出一些日據時期台灣教育普及率和衛生水準得到提升等社會文化進步現象,為日本殖民統治評功擺好,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因為當時殖民帝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層次普遍要高於殖民地,這使他們在經營殖民地的過程中,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從自己的統治利益和習慣出發,或出於方便與宗主國某些制度對接的動機,把一些進步的制度或文化帶入殖民地,這對於後者的發展,自然具有客觀上的積極意義。
但須知,殖民主義者在這方面的所有作為,都必須絕對服從於殖民統治自身利益而不是殖民地人民的利益。
整個殖民統治的秩序是建立在人種或民族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故從總體上看,它又必然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障礙。這正是舊殖民主義遭到各殖民地人民普遍反對,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得不黯然退出歷史舞台的根本原因。離開了這些本質性的問題來談日據時期的教育,便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泥淖。
台灣光復後,為儘快撫平其曾經遭受的嚴重精神創傷,加速與祖國大陸的融合,從文化上大力消除日本殖民主義的遺毒,恢復人們的民族自信,成為整個社會面臨的突出任務。這一點,可以說是當局和台灣民眾的共識。
在這一時代潮流中,首當其衝的應數國語運動。對光復初期的台灣來說,它具有恢複本國通行語文在當地法定地位的特殊意義,故與當時國內其他地區,特別是閩粵等南方各區域的國語運動相比,不但推行更有力,社會普及的成效也更見顯著。
在殖民時期,為了緩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各帝國主義國家曾經採用各種對付措施。這些措施產生了一批配合殖民統治者的合作者。這樣,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對象既有外來的帝國主義,還有那些合作者。帝國主義的這些措施相當有效壓制了人民的反抗,而且在殖民地擺脫帝國主義的統治之後,還繼續發揮干預內政、影響外交路線,扭曲殖民歷史等等作用。學者稱這種現象為後殖民現象。
特殊的歷史條件,使得台灣的後殖民現象格外嚴重。最近中學教科書課綱「微調」的風波,充分說明瞭這點。陳水扁時代,中學歷史課的課綱對於日本殖民主義幾乎看不到分析與批判、甚至還有美化殖民統治的地方,顯示台灣統治階級的後殖民迷思。最近教育部的「微調」,招來部分民間團體的抗議。
如果對照日本政府近年來急速右傾化的現實,台灣後殖民現象的盛行就格外令人擔心。安倍首相利用各種機會來進一步霸佔釣魚台、積極軍國主義化、崇拜過去的戰犯(祭拜靖國神社)、否定侵略歷史、力圖解除戰後《和平憲法》對其擴軍與對外發動戰爭的限制等等事件,表明日本企圖重走「大東亞共榮圈」的帝國主義道路。真的走上帝國主義侵略道路,首當其衝的將是台灣。
臺獨在嚴厲批判國民黨「殖民」政權的同時,對於真正種族迫害的日據殖民歷史,卻是極盡所能地為其辯解、顛倒是非。「後殖民」一詞在西方,爭議的是其來源及其定義的正統性(文學領域與政治領域),引進臺灣後卻改變了整個臺灣歷史解釋的走向,不僅撕裂族群、分化社會,更撼動了高成本的社會結構,臺灣今日文化認同的錯亂與此關係匪淺。
小檔案:
楊孟哲教授為日本國立山口大學東亞比較文化博士,現任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系教授,長期研究台灣美術教育史、台灣美術運動、東亞殖民地建築歷史,並專長於影像與數位藝術、微電影製作、文創設計與規劃、創意廣告設計、殖民建築與美術史、日本創意文化研究等領域。5.JPG

獄政改革 首先不把他們當邊緣人

【記者曾璟瑜台北 報導】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於犯罪的處罰,早已由應報刑罰,進入到教育刑罰的時代,對於犯錯被監禁的人,期盼能針對其人格特性施以教化,令其在接受處罰後能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因此,監禁的目的不再只是監禁,不再只是為了讓受刑人感到痛苦,因為痛苦而心生畏懼,不敢再觸犯刑罰規範。因為如果只是這樣,就違背了人的基本價值與尊嚴,而是把受刑人當成動物來管教了。對於獄政的改革,主要要強化監獄教化的功能,雖然目前各監獄都面臨著教化人力與專業不足的窘境,實際從事教化工作的教誨師與收容人之比例超過1:300,但只要政府重視此問題,從考試及訓練二方面著手改革,期待監獄的矯正功能回歸正常化並非不可能之事,收容人也會因此有更多機會,可以在經過監獄的矯正教育後,得到生命的破碎與重塑。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1月20日邀請法務部陳明堂政務次長主講『矯正人權?全民效法』,陳明堂政務次長以其多年從事司法行政首長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民眾獲益良多。犯下毒品案的收容人,人數越來越多,刑期也越來越重,年齡層更是越來越低;同時,還有家族化販毒或吸毒的趨勢。到底毒品對他們有什麼誘惑?對於許多毒品吸食者的心態,應更能有一番深入的解讀。在吸毒者所生存的的環境中,他們通常都不是求學與工作的人生成功組,於是,「吸食毒品」成了一種膽識與地位的象徵,吸的越毒,級數越高;他們視毒品為解決人生失敗的方案,可是到了最後,毒品卻成了最大的問題,使他們遭到家人及親友的遺棄,甚至連在黑道中,都會被老大一番毒打後逐出幫派。在獄中,許多長刑期的毒品犯,是完全得不到家人的關心與照顧的,從來沒有家人來探望過他們,一個都沒有。收容人生活費的問題,以高等法院今年4月間的裁定為例,高院認為監獄受刑人每月的生活費僅1000元,已逾越受刑人應受憲法基本權利的保障,如此不把受刑人當人看待,最終將反噬整個社會和國家的安全,因此撤銷檢方查封收容人保管金的處分。陳明堂認為,大家都在談獄政改革,但最基本的,就是「從活的像人做起」。依照法規的設計,監所中的工作「係以訓練受刑人謀生技能,養成勤勞習慣,陶冶身心為目的。」也因此受刑人在獄中的工作,其實是「教化」性質,而非是滿足他們經濟生活的「工作」;勞作金也僅僅是監獄對受刑人附屬性支應,而非作業的對價,無法反映收容人辛勤工作的程度。因此他建議,矯正機關應落實受刑人工作權,而將監所作業轉型成監所收容人工作,重新考量監所收容人在監、出監的生活上所需,並提高工作價值與收入分配。
那我們希望從監獄裡面回歸社會的人,是什麼樣貌呢?是一個承受被監禁的痛苦而自卑自怨的人,還是一個願意悔改向上的更生人?如果是前者,這樣的人將會是社會安全的極大負擔,他極有可能再犯罪,傷害更多人,對社會的危害更深,社會也將會為他的再次犯罪付出極大的代價,到最後仍然要納稅人來承擔。白曉燕命案社會所付出的成本與傷痛,相信那個年代的人都還記憶猶新。 但是,相反的,如果經過監禁的教化洗禮後,走出監獄的是一個願意悔改向上的更生人,這樣的改變不只是他自己的人生可以重來,他的家人也都因此而蒙福,國家多了一個安定的家庭單元,社會安全也更加有保障。從節省國家資源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結果相信亦是最為經濟的。
禁止受刑人假釋,被判有期徒刑的收容人刑期全部改為無期徒刑,通通監禁至死嗎?因為放出來的人正在威脅著社會安全的比例如此之高。但用非常簡單的邏輯就可以推知,這樣的思維會將台灣變成監獄之島,監獄林立,用不了多久,政府的財政將會被這些監獄拖垮。台灣面對獄政的困境,必須要有所變革,讓監獄的教化功能可以真正發揮作用。而要邁出這一步,改進監獄的人道處遇就是首要工作了,只有讓收容人過著基本生活條件合理的生活,教化工作才有機會開始。如今台灣因為監獄人犯嚴重超收,影響所及已經不只是睡覺的問題而已,因為預算的不足,連帶用水用電都受到相當的限制,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未能完全成就。大家試想,當一個人被監禁在基本生活條件欠缺的環境下,對整個大環境是充滿著對抗的心態,而在如此心態下要談教化收容人,太苛求教誨師了,就別說一個教誨師要負責超過三百個受刑人的教化,教化工作實在難以有效推動。獄政改革不單單是人權考量而已,更不是為了讓收容人過好日子,只是讓收容人能在監獄裡像是一個人的樣子過活,可以擁有最基本的生活條件,而有了相對人道的處遇,收容人才能放下對大環境的敵意,為教化工作的開展創造機會。國家為了社會安全,投注了相當龐大的預算及人力,但除了將預算投入在犯罪的查緝、審判以及監獄的擴建外,監獄內的人道處遇及教化工作若能得到政府的關注,也許,十年後,台灣有機會如荷蘭一般,開始停用部分監獄,將多餘的監獄出租給鄰近國家使用,社會安全網將會得到更佳的密度。
小檔案:
陳明堂政務次長為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畢業、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博士,特種考試司法人員考試乙等考試推事檢察官,曾任宜蘭、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宜蘭、板橋、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高等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主任檢察官,法務部參事、主任秘書、常務次長。6.JPG

用腸道重建聲道食道  超困難重建手術台灣第一人

【記者曾璟瑜台北 報導】腸子不但是消化器官,還能為切除聲帶的口腔癌病人,移植重建當成聲帶?這種腸道當成發聲器的治療方式,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是,就發生在台灣,而且領先世界,令東西方的醫師自嘆弗如而來取經。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1月11日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陳宏基教授主講,『語音重建?快樂生活』,。陳宏基院長以多年從事整形與顯微重建外科醫療、研究、教學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陳宏基研發「自體腸道移植重建發聲器」,讓腸道變成聲道,幫助口腔癌、下咽喉癌、食道癌等頭頸部癌症患者重建聲帶、食道,讓他們能發聲說話、順利進食,至今累積136例,是全球最多,發聲品質也最好。這樣特別的治療方式,是陳宏基從醫30多年的心血成果,他將歐洲人提出的腸道重建聲道理論,發揚光大,且成功執行。由於菸酒、檳榔使然,口腔癌、喉癌是台灣男性常見的癌症,有的病人切除聲帶後,得使用電子喉嚨、外接式發聲器,說話音調變得有如機械一般,生活不如以往,大大影響患者的心情。
陳宏基認為,人工發聲器不僅讓病人說話不清楚,還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而且進食困難,必須在身上打洞,做胃造管灌食,傷口又會散發異味,剝奪了基本的生活權利。腸子能當成聲帶係因腸道有皺摺,空氣經過,能產生渦流而發出聲音,尤其是大、小腸相連的迴盲瓣,當做食道,食物不會逆流,這是他進行十多年的動物實驗才發現的成果。「除了十二指腸,大腸、小腸、盲腸等多個腸道部位都能用來移植!」在他的手裡,腸道多了不少功能。
這項精密手術在於精確截取腸道長度,不能傷及周邊器官,接上正確的位置,快速縫合,充滿挑戰。他說,腸道取下兩小時,就會壞死,他練就14分鐘內,把腸道血管接在正確位置的絕妙功夫。不只如此,陳宏基還將腸道用來重建尿道,改善過去以皮膚重建引發的滲漏、阻塞問題,子宮頸缺損也能用結腸、盲腸重建。他還能治療先天性淋巴水腫的多重畸型病人,讓外國人慕名來台就醫。手術流程也要有效率。摘除腫瘤、切除腸道、用腸道重建喉部必須同一天進行,讓病人只接受一次麻醉就完成3個手術,降低風險。用腸道黏膜重建口腔黏膜,恢復正常分泌口水。還可重建淚腺,讓先天沒有淚腺的患者不再受眼睛乾燥、視力模糊之苦。
陳宏基說,大醫院分科很細,但少有整合。器官移植重建手術牽涉身體多個部位,一定要靠各科醫師合作才能成功。比如治療下咽癌病人,需要麻醉科協助麻醉、耳鼻喉科醫師摘除腫瘤、一般外科摘除腸道、整形外科再做重建,後續還需放射治療。最多甚至需要18科醫師通力合作。他強調,科際整合不是把各科單純地加在一起,而要知識與技術融合。對動大手術的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分秒必爭。腸子可容許的缺血及缺氧時間僅1~2小時,若沒及時接好就會壞死。陳宏基因此發展出顯微快速縫合手術,他已做得很熟,將腸道與移植部位的血管縫合平均一個吻合只需7分鐘。手術只是第一步,將缺損的喉部補回來,更重要的是讓它發揮功用、能發聲說話,「這是大難關,」陳宏基說。他本來讓病人轉到復健科接受復健,但語言治療師從未接觸過這類病人,不知如何幫忙。於是他自己帶專科護理師為病人復健,花很多時間聆聽病人為什麼發聲困難。原來腸子有皺褶及瓣膜,跟原本的喉部構造不同,會影響空氣進入及發聲。他發現,說話前先吐口水,發聲會比較順利;飯後腸子分泌物較多,影響發聲,因此最好在飯前說話。
小檔案:
陳宏基院長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系,為台灣大學醫療政策及管理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院長,專長於極度困難重建、自體腸道移植發聲重建、淋巴水腫及淋巴重建、顯微重建、國際醫療醫學美容等領域。8.JPG

心理健康3指標:人際支持、情緒平穩、肯定自己

【記者曾璟瑜台北 報導】「你心理不正常」、「你心理不健康!」,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以這樣的話「奉贈」別人。到底,要怎樣才算「心理健康」?以及,要如何做才算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呢?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1月11日邀請新光醫院精神科陳俊光主任主講,講題為『健康樂活?心理健康』,陳俊光醫師以其多年從事精神醫療、研究與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依據目前對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的狀態:是指個人具有發展成熟的智慧能力,與現實環境有良好的接觸,在情緒上能保持平衡與和諧,具有樂觀與信任的生活態度,行為表現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亦能發展獨立自主的個性與發揮個人潛在的能力。
心理健康才能感受幸福,為幫助民眾瞭解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國內學者正研究建構篩檢量表,初步提出自我篩檢的三大向度,包括人際支持程度、情緒平穩程度與自我價值感。
當一個人發高燒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知道,但是當一個人有心理健康的問題時,則較難發現。心理健康的問題不見得看得到,可是症狀是可以辨識的。由於心理健康問題是可以被診斷的,例如憂鬱症、焦慮症、行為規範障礙、飲食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或壓力、情緒引起的心身症等現象。
如果你發現自己被以下的感覺困擾時:1 感覺心情非常低落、絕望,卻沒有足以解釋的理由,而且這些感覺持續不斷。2. 時常在生氣的狀況下,並常哭泣或反應過度。3 覺得自己是無用的,或是充滿罪惡感。4. 比其他同伴容易焦慮或擔心許多事情。5. 無法從失落或親友死亡之悲傷中恢復。6. 極端地害怕-有沒有來由的恐懼、或恐懼多過其他人。7. 過度地注意自己的身體症狀或外表8.覺得自己的心思被控制或失去控制。或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發生重大變化,影響你的情緒時…如果你或你身邊其他人有上述的警示症狀或其他嚴重症狀時,請迅速尋求協助。
心理不健康是很痛苦的,它們可與生理上重大創傷一樣疼痛,甚至更痛苦。假如你有心理健康的問題,越早得到適切的幫助,越早會令你感到舒服。心理困擾對人所帶來的疼痛是真實的,就如因身體不適而疼痛一樣,而且通常是更加嚴重。舉例而言,憂鬱困擾對於一個人的生活功能影響,平均而言比心絞痛、糖尿病、氣喘等身體疾病至少要多出50%。
聯合國2012年起公布《世界幸福報告》,其中調查分析顯示,心理健康是一個人能否感到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促進心理健康、產生幸福感的關鍵因子,包括正念靜心、持續保有積極愉悅情緒、處理消極情緒的能力、同情與利他主義等多元心理知能。據相關研究彙整出建構心理健康篩檢的三大向度,包括人際支持程度、情緒平穩程度與自我價值感。若想提升人際支持,她建議珍惜老朋友、好鄰居,敞開心胸結交新朋友,而展現笑容、不吝給予擁抱並樂於幫助他人,能增進與他人間的關係。若要使內心安定,宜每日留點時間給自己、靜心觀想,也要適度運動來調節情緒。至於想要提升自我價值感,得先有意識地回想自己做什麼事是開心的、擅長的,並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隨後設定可達成的目標逐步邁進,一步步紮實累積的過程中能看見自我價值,並經由肯定自己、欣賞自己感受到圓滿幸福。7.JPG